这样一套见证中非友谊★★,凸显中国智慧与经验的精品图书★★★,它的外文版翻译是如何完成的?在翻译过程中,又发生了哪些特别的故事?带着这些疑问★★★,6月27日,在新书出版后不久,记者来到了湖南师范大学★,采访了《中非经贸合作案例方案集》翻译委员会副主任尹飞舟教授、跨文化研究所的副所长余承法教授以及担任联络工作的谢敏敏老师,听他们讲述了图书翻译背后的故事★★★。
今年1月★,尹飞舟和同事们接到了来自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委托邀请——承担《中非经贸合作案例方案集》外文版的翻译工作★。在接下任务不久★★,在校长蒋洪新教授指导下★,从湖南师范大学挑选了7位有实战经验的优秀学科带头人★,组成了翻译委员会。校长蒋洪新教授担任主任★★★,尹飞舟教授担任副主任★★,语言与文化研究院院长邓颖玲教授★★★、外国语学院院长曾艳钰教授、跨文化研究所的副所长余承法教授★,蒋莉华副教授,谢敏敏老师★★,共同负责译稿的把关以及团队工作的组织协调★★。
当天约访的地点是在湖南师范大学尹飞舟教授的办公室,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,记者有幸见到了《中非经贸合作案例方案集》翻译委员会的三位专家。
翻开团队成员们的校改清样★,每一页上都有着密密麻麻红色★★、蓝色不同颜色的修改标注。余承法教授笑着告诉记者,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含义★,标红的地方是一定要改的部分,标蓝的地方是还有待翻译委员会商榷、专家审定的部分。
作为翻译委员会的成员之一,谢敏敏告诉记者,大家除了承担参与日常审稿外,还承担着译者和专家之间的协调沟通工作★★★。做好《中非经贸合作案例方案集》的翻译,是一项重要的使命,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把它当成一项无比重要的工作。大家一直认为翻译无小事,始终保持严谨细致★★★、精益求精的精神,对于把握不准的译法★★★,我们都会一一对照国家官方文献或是权威媒体的表述进行查询、核实★★★。英文书名确定的背后★★,就有着这样一个“一波三折”的小故事。
当记者问道★,完成《中非经贸合作案例方案集》的翻译工作后★★,下一步有什么计划时,大家欣喜地告诉记者★★★,现在正在蒋洪新校长带领下组织★、策划一套《汉英对照湖湘经典》。这套图书共10本,预计在3年内完成出版★,书中将精选屈原★★、贾谊★★★、周敦颐★★、王船山★★、曾国藩、左宗棠★★、黄兴等湖湘文化名人的作品,翻译成英文★★,向世界推介。★“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,打造更多本土图书精品,传播湖湘文化精髓,将更多湖湘名人的作品带入外国大众视野,让更多人了解湖南、爱上湖南,打造一张向世界宣传湖南的闪亮文化名片。”
“起初,译者对书名前半部分的翻译是‘Business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’,专家在审稿过程中★★★,将书名这一部分改成了★★‘China-Africa Business Cooperation★★★’★★★,译者不同意专家的修改意见★★,于是便发信息给翻译委员会,解释他们采用between…and…这个看上去有些笨拙的结构的用意★★,是考虑到了China-Africa表述的包含有先后主次的意味,中非合作是平等的,使用between…and…的结构更为合适。★★”
《中非经贸合作案例方案集》收录了覆盖全国21个省市、非洲31个国家的101个中非合作精品案例方案★,是一套生动诠释“授人以渔★★★”理念、极具实用性的实践方法论和合作工具书。
谈及参与《中非经贸合作案例方案集》外文版翻译的感受,他们坦言★★,“承担这套图书的翻译工作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我们既是在做翻译传播★★★,也是在讲好中非合作故事。我们团队竭尽全力用英文、法文把中文版图书表达的意思生动地诠释出来,希望让更多国外读者读得懂,记得住,理解得透★。★★”
一个书名,三次修改★★,印证了翻译无小事这个道理★★★。无论是作者★★★,译者★★,审稿专家,还是翻译委员会的成员,他们都是翻译系统中的重要一环,正是有了大家的反复推敲、通力配合,才保证了图书翻译的精准,才能把这些见证中非友谊的精彩故事讲得更好、更生动★★。
余承法坦言,尽管最后一夜审稿到凌晨4点★,但是依旧觉得很开心★,当修改完最后一页清样的那一刻,自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★★,觉得团队终于不负所托,将这项工作圆满地完成了★。“通过这次翻译工作★★★,我们团队成员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★★★。下一次如果我们能再做这样的工作,我们一定可以做得更好、更漂亮。★★★”
“在收到译者的反馈后,翻译委员会的成员们一起,多方面查找资料、进行确认,在参考了China Daily对★★★‘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’‘中非经贸合作’的译法之后,确定还是采用审稿专家的译法★★。随后,翻译委员会把书名的翻译送交中非经贸博览会组委会秘书处审定★,组委会秘书处又提出了他们的意见★★,觉得书名的翻译处理应该参照‘中非经贸博览会’的英文名称★。翻译委员会了解组委会秘书处的意见后,十分赞同,觉得作为博览会的官方书籍,应该和博览会译名保持一致。于是★,经过三次修改★★,英文版的书名China-Africa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:Case Studies and Plans才最终确定下来。★★★”
六月的湖南,生机勃勃★★,绿意盎然★★★。湖南图书城内,书店的工作人员们正在将一本本《中非经贸合作案例方案集》仔细地摆上书架。中国风的封面设计,中英法不同语种的版本、红白色调为主的书籍★★,错落有致地摆放着,吸引了许多读者驻足浏览。
★★“2月份时,我们翻译委员会围绕此书翻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★★★。蒋洪新校长要求我们从服务国家战略★★★、促进学科建设的高度做好这次翻译工作,确保高质量地按时完成★。为此,翻译委员会制定了详尽的工作方案,确定了翻译任务分工和工作流程,分为‘提取所有关键词★★★、高频词进行翻译和审定★’★★‘初译★★’★★‘审稿★★★’★★★‘改稿’‘定稿★’★★★‘排版校对’‘改样终校’7个步骤。同时,我们还联系了出版社★★★,让出版社发了一篇较为完整的稿件进行试译★★。我清楚地记得★★,当时试译稿名为★‘袁氏杂交水稻本土化发展方案’,大概在2000字左右,我们每个语种都请了两位专家进行试译,提前对文章语言★★、结构进行熟悉,也是通过这次试译,找到了符合我们要求的★,具有较强翻译能力和母语背景的审稿专家——外文出版社原总编辑、译审强★,美国新泽西海洋学院终身教授★★、湖南师范大学讲座教授杨孝明和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常务副会长★★★、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、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刘成富★★。”
从最初接手翻译工作,到拿到第一批定版中文稿件开始翻译★★★,再到最终完成全书英法版本的校对,很难想象★★★,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,承担翻译★、审稿和校样的20多人的团队★,完成了400多页的英法图书的翻译工作。尹飞舟告诉记者,能如期高质的交稿★★★,这一切★★★,与团队的配合密不可分★。
《中非经贸合作案例方案集》翻译委员会部分成员★:余承法(左)、尹飞舟(中)、谢敏敏(右)。
“法文清样校对是由翻译委员会来组织实施的★★,英文的清样校对由我和尹飞舟教授一起完成。当时,清样校对要得比较急★★★,6月7日外文版定稿排版★★★,11日晚我们第一次拿到排版清样,这次校对我们提出了117处错误或疑问,明显错误我们当时就直接改了过来,存在疑问的地方我们又发给审稿专家进行了再次确认★★★,得到专家反馈后,我们再将修改意见返回给出版社★。12日出版社修改完后发回新版清样,我们再次从头检查核对★★,从12日晚一直奋战到13日凌晨四点。通过团队成员们的悉心配合,终于,这项工作如期在6月13日前完成了★。”
走进办公室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偌大的书柜★,书柜里摆放着文学、历史★★★、语言、政治★★、经济等各式各样的图书★★,而这里面,也有刚出版不久,凝聚着翻译团队心血的《中非经贸合作案例方案集》。
尹飞舟告诉记者★,湖南师范大学对此次翻译工作十分重视,在4月中旬拿到第一批中文定稿着手翻译之前,他们就围绕此书做了许多工作★★★。